融合德育之一:现代礼仪教育与道德修养
一个民族的文明繁荣和延续的生命力,在于其人民的文化涵养及融入文明的程度。毕达哥拉斯曾说“美德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现代礼仪从古代礼仪的文明成果中继承而来,体现了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文明素养。
关于人的文明修养,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人既不能粗野,也不可虚浮,内在质朴与外在文饰需有适宜结合,成为有修养的人,自然庄重文雅、有风度有活力。[4]礼仪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交往中,言行举止得体、依礼尊敬友善,是衡量人们文明修养水平的基本尺度。礼仪是一种道德习俗,是人们自觉维护和睦关系,互相表达敬意友好的惯例规范的活动。
礼仪,由“礼”和“仪”结合组成,礼的词源本意是祭祀敬神,虔诚祈福,后衍化为巩固社会等级的规范中的精神内核“人和”“事敬”。仪是指外现的容止仪表与标准规则,如仪式、仪态等,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礼的要求和内容形成的系统化操作程序。不同的礼,有不同的仪;礼是仪的标准,仪将礼具体化、形象化。[5]礼仪包括约定俗成的礼节、体现涵养的礼貌、地方习惯的礼俗、正式隆重的仪式等,与民族传统及伦理思想相互联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需要理解中华民族意识中“尚礼”“敬重”的礼文化内涵,懂得中华礼仪的发展历史,及与西方礼仪比较后中国礼仪所含的实质特点,并在社会交往中理性实行中华礼仪文明的要则,如亲情至上、礼尚往来、重视人情、含蓄谦虚等德行实践,结合社交礼仪的自尊尊人、适度合宜、真诚守信、友善随俗的原则,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塑造自我个性形象、优雅风度,养成良好稳定的礼仪行为品质。
大学生在礼仪修养教育中,承接中小学的礼仪课程及家庭的礼规教养,对日常礼仪规范有所了解,但不完全充分习得,仍需丰富认知并内化认同,构建完善个人礼仪知识体系,以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如学习礼仪史、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知悉社会习俗、积累社会常识与风土人情信息,为走进未来角色做准备。
礼的精神诚于中形于外,青年礼仪的练习侧重在道德与文化修养、心理调节、自律习惯等方面。首先,道德与文化修养是礼仪规范的重要基础。道德为人的仁善之本运用于社会而存在,道德的智慧美、人性美、形式美,在行礼敬让、通达人和中得以展现。一个人良好的言行仪态、精神面貌,是其生活状态的自持自治、待人处世的积极情感和尊重守则的适宜把握,也是文明修养的重要训练构成。其次,心理调节是礼仪实现的基本能力。青年参加礼仪活动,需要学会调节害羞怯场及自卑焦虑等心理,学习理性、主动、泰然大度地应对,礼遇善待人事,知书达礼。再次,自律习惯的养成是礼仪素养的内在要求。真诚尊礼的青年在校园生活中文雅自觉而不自知,衣冠整洁、出行守时、尊师重道、诚信学习、谈吐清楚善倾听、比赛有序规范、参会礼敬他人、常用礼貌语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实践礼仪规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尽职尽责,也友善谦让他人的应急,习惯成自然,时时守礼,虚心改过,秉持仁善和平的心态,浸润于文明世界而精神自足。这样的大学青年在礼仪节制的教养中悦纳自己、善意认同他人,促进人际和谐,增加互信和行为美感,内在的道德信念与外在的良性回馈有机统一,形成稳定的礼仪价值观,以礼仪修养为美德构成要素,自我把握和用心完善。
最后,仁善尊重是礼仪精神的本质内核,不能忽视。礼仪规范的运用,在节俗庆典、人际交往或面试工作中具有现实应用性,某些标准化仪态如走姿坐姿等、仪表如着装要求、流程步骤如接送嘉宾等,原本并非日常生活化所用,训练得体并自然运用,是需要克服干扰、持之以恒地练习才能达到规范。有的人在遵守实行礼仪过程中,容易疲劳松懈而机械形式化,或敷衍怠慢致使行礼不到位,礼仪文明形象虚有其表,让人误会不快。礼仪之道,外在形式的合理性及对他人的影响,来源于内在的道德精神“尊敬”和“友好”,如果内心存有对他人的悦纳敬意,即使着装仪态或言辞有瑕疵,也会被对方欣然接受。德先于行,礼优于表,没有尊重友善、克己复礼的道德素养为前提,礼仪仅是形体动作,而非真正的以礼待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起始于礼仪的词源和中华礼俗的内核精神,成于自觉实践和自我提高,归于内外一致和道德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