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评估体系与保障体系

(二)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评估体系与保障体系

“基础”课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承担比理论讲授更多的责任。除此以外,它还是涉及师生之间、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尤其是依靠明确的奖惩措施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来确保它的实效性,推动其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对教师的考评应当针对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进行全程化考核。考核要订立严格的标准,对照具体的完成指标来进行。主要指标包括对实施实践教学的态度是否积极、实践教学计划是否完备、实践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理论联系实际是否紧密、实践模式是否得当、是否能积极参与或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能否及时总结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否良好等。每一项指标都要有量化的分值标准,教师同行、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实践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打分,根据加权平均得出每位教师的综合考评分数。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方面,高校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健全奖惩制度并切实执行。要根据每位教师的综合考核得分情况,通过评选实践教学先进个人等形式,对先进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向奖励,使教师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产生更大的工作动力。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考核既要注重对其参与实践活动全过程表现的考核,又要注重对其参加实践活动后实际收获情况的考核。考核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出勤记录、实践日记记录、调查报告或总结的完成情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取得的实际效果、团队精神与合作状况、创新精神等。可以采用类似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建立以任课教师考核、同学互评、学生自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三者评分加权处理后作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最后得分。同时,要不断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分值所占“基础”课成绩总分的比重,并辅以诸如评选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的自觉性。

此外,“基础”课实践教学若仅由任课教师各自在授课班级内实施,则学生覆盖面小,实践教学效果会参差不齐。因此要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保障体系,来确保实践教学的高效开展。特别是制度保障,以规章制度来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学院应联合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建立严格的执行制度,保障其贯彻落实。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全体专任教师的协作、充足的经费,加上广大学生的密切配合,实践教学这个系统工程就能顺利完成,也就切实提升了“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

“基础”课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人品性,这是知、情、信、行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反复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以学生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主题活动为形式,通过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内外、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广泛与和体验现实社会生活,身体力行,才能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和法律实践,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