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问题研究现状
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有关“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论文寥寥无几,而且是比较集中发表在近些年。最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黄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反思与建构》(《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将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知识、设计、表达、实施、态度、效果”等六个基本要素,纳入对于评价价值指向、指标设置倾向、评价方法选择、评价主体选择、结果解释和运用的综合考量之中。同时,关注师生对课程的理解,学生思维、方法与能力“训练”的数量与质量,师生关系状态等重要评价变量。何静《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优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认为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救济程序等内容,强调要优化配置评价主体,科学设定评价内容并综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辅以救济程序,从而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刘娟《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2期),认为学校应该建立动态评价体制,既要关注目标控制,也要关注过程控制;以校督导组听课为主,以学生评教、校领导随机听课、教师互评为辅,在学期末开展专门的学生或者教师座谈会,加强教学情况信息反馈与处理;从管理、教学、学习、评价等环节入手,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目标监控。
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检索到国外有关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专门研究信息。众所周知,美、英、日等高等发达国家较早开展了大学教学质量评价,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英国于1992年在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下设立了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Quality Assurance Committee),1997年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由于这些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反映在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上,大学教学评价的行为、评价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而教学质量评价肯定涉及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只是没有单列而已。
总体来说,理论层面上,国内外尚未形成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较为统一的界说。实践中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活动缺乏权威、规范的指标体系,评价机制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也存在较大差异。
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许多学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不过,目前的教学能力评价依然存在某些弊端。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高等院校,教学能力评价都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