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生活方式变革下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原因与契机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补充大学教育阶段非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价值认知。然而,也正是由于其与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关联且非学生主观选择的科目,学生对其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未认识到其“隐性需求”),其教学效果相应受到影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高校思政课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教育主体的现代生活,以及新的教育媒介手段相脱节。高校思政课与生活的关系的问题开始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转折点和契机。一方面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背景下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有密切联系,使一部分先进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现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在发生变化,对思政课进行创新和改革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各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与世界前沿理论的接轨,如西方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等理论逐渐纳入国内学者视野,教育哲学作为交叉学科开始显现其独特的理论特质,更加开放化、国际化的学术研究环境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