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思政要输送正确的思想内容
教育的本质,是输送“思想”。创新教育形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重视形式忽略了内容,就会本末倒置。用厨师做菜形容思政课教学,如果食材是过期的,即使请再高明的厨师加工这个材料、用再漂亮的餐具盛出来,让人吃了也不是滋味。好菜品是好食材做出来的,好的思政课也是以鲜活内容为支撑的。思政课不能只重视教育形式的创新,疏忽对教育内容的挖掘。思政课形式的创新既好看、效果又明显,而内容的研究却需要下苦功,事前得深入调研找准问题,查阅大量资料归纳总结。之所以思政课会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有些教育者没主动向大学生靠拢。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不能舍本逐末,把劲用偏了。内容增加是因为时代变化,内容删减也是因为时代变化,教育者一定不能浮躁,必须沉下心来思考大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形式服务内容,万变不离根本。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时代,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会落后,手段就会单调,就难以保证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清,网络平台只是手段,无法代替鲜活的教育内容。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传递介质已发生质的改变,对传统课堂教育的信息传递模式、思维理念、组织形式等带来挑战,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把目光聚焦到使教育课堂更加多元化、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上来。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求“变”的同时,对通过课堂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初衷不能变,无论技术怎么改进,“内容为王”的内核不能变。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形式的新颖、手段的先进,而不注重完善施教内容。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甘于长期做“潜功”。铸魂育人是一项灵魂工程。作为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必须认清自身肩负的崇高使命与厚重担当。思政课教育,教师和大学生双方双向交互体验很重要。做教育需要教育者勤于观察、善于提炼、精于选材、富于积累。这些能力没有捷径可走,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把苦功夫、笨功夫下在平时。云端时代“流量主导”,教师主动靠拢大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落伍;迈入新时代“内容为王”,大学生爱听才能入脑入心;迈入新时代“用户至上”,抓住大学生的内心、赢得广泛认可就是抓住了关键、赢得了主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感召力,我们既要重视紧跟时代特点,创新方法手段,但更关键的还是在于内容是否新颖扎实,是否符合大学生解疑释惑的需要。内容是教育影响力的关键。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根本,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用更多的精力抓好教育内容的创新和发展,就能让“思想”真正走进大学生心田。融媒体时代,众多新闻媒体在重视融合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内容为王”。可以说,“内容为王”是当今传媒界最为熟知的理念之一,指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提供优质内容,谁就能占得先机、拥有用户。面对教育内容这个“西瓜”,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浇水施肥”“喷药除害”,不断地钻研业务,阅读更多的理论,悟出更多的道理,运用丰富的语言,注重表达的艺术,才能真正赢得官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也才能使“西瓜秧”茁壮成长,结出丰硕果实。认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内核,思政课教师就不会把劲使偏了,就能始终把功夫下到对“西瓜秧”的长久“浇水施肥”上。同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接受教育本质还是接受信息,这跟我们阅读文章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海量信息中,那些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往往引不起我们的注意;而那些话题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则会让大家印象深刻。
思想政治教育的“诗和远方”,既在网上,更在脚下,考验的不仅是各级教育者对教育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的掌握,更多的还是教育者的使命担当。决定信息价值的不是包装而是内容,决定教育价值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诗和远方”在哪里?答案既是创新形式和方法,更在最关键的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