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心理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
从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实际出发开展理论宣传。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从小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浸润,他们的民族心理、思想观念与其他地区的同学有明显的不同,有的甚至有深厚的宗教色彩。党务工作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理解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礼仪的基础上,对表现积极,入党意愿强烈的同学正确教育,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区分宗教信仰、宗教活动与民族活动。
针对语言障碍、理论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基层党组织要安排经验丰富、时间充足、会少数民族语言、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的党员作为联系人,保证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理解理论有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思想认识有不正确苗头时能够及时得到纠正,认知有疑惑时能及时得到解释。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安排政治觉悟高、理论水平强,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党员专门这些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上的帮助指导。比如,根据他们的思想发展脉络,因材施教,避免与来自其他地区的同样对待;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并为排忧解难,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党温暖。
在各种组织活动中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鼓励、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和党组织举办的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这些社会活动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接受思想洗礼,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理论不足,提高政治意识,促进其思想上积极要求学习理论的动力。
加强信仰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党校培训、党史教育和其他科学知识讲座等多种途径讲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理论教育中,要帮助同学正确理解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共产党党员是无神论者,不信仰宗教。信教的同学有自愿放弃宗教信仰的权利,加入党组织后必须遵守党的纪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党员,要正确区别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对部分学生受宗教信仰限制的问题,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区分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不同,打消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