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中教育者先受教育规律的理论依据
2025年09月10日
一、课程思政建设中教育者先受教育规律的理论依据
高校教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在中国,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作为教育者,要想培养出敢于担当时代使命的大学生,就必须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规律,确保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将正确地思想政治理念融入教书育人的各环节、全过程,着力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2014年,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推出“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社会反响热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之后,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开始大力推广。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今天,我们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境遇、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要加强学习,教育者更要注重先受教育,注重学习,自我完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拥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更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而课程思政理念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教育者先受教育规律在理论内涵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