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取向上看,具有人民至上性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具有人民至上性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体现到民生领域,就是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积累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为全面、深入地将生态文明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习近平指出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3]只有为人民创造更为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让人民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才能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2015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再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4]。2015年11月,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5]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把环境与民生、与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考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相互交织,其中生态是民生的保障,而民生是生态的价值所在。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体地讲,那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解决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突出现实环境问题为逻辑出发点,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以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为落脚点,始终秉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充分展示了习近平以人为本的民本情怀与责任担当,真正实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归宿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