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脱离社会大课堂的磨炼,思政课就是“天空中的花园”;缺少了思政课课堂的理论指导,学生在社会上就容易迷失方向。加强两者的有机融合,落脚点和着眼点都体现在实践性上。思政课不应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对社会开放的,开放就意味着思政课的各个要素向社会的渗透,从而产生发酵效应,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为显现。其基本表现是,让学生走出去,广泛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同时,结合社会实践的热点、学生的关注点,请社会各方面人士走进思政课堂,让学生从社会建设者身上感受实践的魅力与活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建设国家和社会的热情。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知识点的设置和课程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都体现出不同阶段的特色,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都是各不相同的。不论怎样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点,那就是要在思政课的全过程增强育人的实践性。在大学阶段,实践性的特点更为突出。大学阶段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为进入社会作各方面的准备和储备。除了专业知识能力的准备,还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心智上更加成熟稳定,这几个方面是课堂教学不能包办和替代的,需要学生在社会熔炉里锤炼和考验。因此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深度融合,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因此,思政课必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真学、真懂、真行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参与基层实践,了解社会,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提升掌握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本领。据教育部在2017年对全国3万多名大学生的随机访问数据,86.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思政课,91.3%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有收获。这个数据显示出来的是,思政课能够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实践性上着力发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视野有机结合,在路径方法上取得了一些实效。实践在发展,认识也会不断发展。社会在发展,思政课也必然要主动作为,改革更新教学形态和教学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生成才的需要。实践是思政课发展的源泉、动力,也是检验思政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因此,思政课要适应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和期望,增强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根本路径在于思政课的实践性构建。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立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弄通悟透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同时要摒弃单纯空洞说教、拘泥于教材的陈旧过时教学方式,紧跟时代前行的步伐,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特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融入教学,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在故事中产生共鸣,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更有启发性。这样,通过思政课教学,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自信的人生理念,走向精彩的实践世界,走上壮阔的社会舞台,踏实奋斗,将个人成长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让青春在奋斗中熠熠生辉,在奋斗中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