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际需求为中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二)以实际需求为中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教育工作者需对这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建立正确的认识。即教师需明确了解良好的教学模式需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成长规律,并使教育对象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中。而无论是对网络资源、校园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还是利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开展教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且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出现困难、产生疑难是人生的常态。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思考人生、看待社会,令他们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为达此目标,教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际需求等进行全面了解,并以此为参考依据设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3]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例如,当以学生抗压能力的提升为核心,设计好教学方案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真实的社会活动中,即教师利用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工作方案、讨论救助流程、制定帮扶计划,在这个进程中,锻炼其心志与抗压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采取实践训练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不仅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掌握情况,还可加强其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当学生的视野与见识不断被拓展时,可促使他们建立更加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而教师需了解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原因,主要就是学生缺乏信仰与坚定的理想信念。由此,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是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刺激时,就会扰乱其思想与心智,令他们出现抑郁、无措、困惑等不良心理。[4]因此,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其实际需求优化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教育模式。而对不同的教学素材、教学手段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以明确且统一的目标为导向,有计划性、有策略性的实施与调整。教师需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一目标为核心,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科学丰富与拓展。并以此为基础参照,设计具有一致性与契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为切入点,将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综合与交叉式应用。例如,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电子文档、视频、公告模块等形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推送给学生。由此,既可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学,也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探讨,基于不同的形态与渠道,将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由此,利用具有趣味性、多样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全面和完备的认识,在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的点点滴滴里,立足学生需求、专注学生心理反应,在互动交流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仔细考量,并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工作,完善教学内容和结构,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渗透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在建构符合新时期需求的心理教育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在技术上做好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的融合,在手段上将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真正为学生创建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确保其身心获得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王乐昌:《建构与实效: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年第9期,第43—44页。

[2]姜凤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1期,第183—184页。

[3]王世伟、马海珊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2期,第90—91页。

[4]裴璐、张婧:《建构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及路径》,《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第33期,第134—135页;张舒:《基于DPI三维模式建构高校与中小学心理教育衔接系统的研究》,《长江丛刊》2018年第28期,第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