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025年09月10日
(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除了传统的“厚生”观念外,向来还有“重死”的观念,而在民间,死亡又是一个避讳的话题,人们普遍对死亡抱有神秘感和恐惧感,这就使得有的青年学生对待死亡往往有矛盾的态度:要么害怕死亡,所以在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要么把死亡看作彻底的解脱,导致一点点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恰恰是因为大学生对于死亡缺乏正确的认知,没有成熟的正确的生死观,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选择轻易断送生命。我们可以借助这次疫情,使他们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从而提升他们对于生命的重视。这次疫情的暴发,武汉是重灾区,武汉市内包括湖北省内的学生会比以前更多地直面生命的消亡,从而会引发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如果身边有亲友不幸被感染,更是增添前所未有的心理负担,猛然的心理冲击会诱发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克服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崩溃。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助和心理疏导,使学生明白生与死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死亡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环节,是极为平常的事情,有了科学的生死观,在面对身边的死亡案例时,就能勇于面对,正确处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这是死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有理解了死亡,才能认清生命是有限的,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存在,才能理解为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从而更加敬畏生命,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