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教学作为家国情怀培育的主渠道

(一)把课堂教学作为家国情怀培育的主渠道

高校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不仅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进爱国情感,还要深入发掘和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及德育功能,结合本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思政课要根据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课制宜”进行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把价值观培育融入课程,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通过寓教于乐、授之以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其对家庭和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其次,要借助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资源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精心挖掘课程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如开设“毛泽东诗词鉴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等课程,通过这些相关课程来熏陶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现代新兴媒体,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例如,以“家国情怀教育”为主题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教学,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等多种学习环节相互补充,培养大学生主动学、自学、乐学、勤学的好习惯,同时利用QQ、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