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彰显人民至上的情怀与担当。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政治底气。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宗旨追求。群众利益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群众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嘉兴南湖上的红船走来,到今天领航复兴号巨轮破浪前行,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100年来,时空变幻,共产党人却始终初心不改、使命不忘、恒心永远。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历经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样,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也是在艰难险阻、攻坚克难的斗争中凝铸而成的,始终闪烁着共产党人不改的初心和不变的使命。

作为植根中华文化沃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深层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定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熔铸在一起,始终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长期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确立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集体主义是融入中国人民血脉的价值观念,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党的力量源泉。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我们做到了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所以能够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习近平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8]作为新时代的奋进者,我们大力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页。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4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5]王斯敏、张胜:《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载《光明日报》2019年9月26日,第3版。

[6]闻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1日,第6版。

[7]闻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1日,第6版。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