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人格力,引领政治信仰

(四)发挥教师人格力,引领政治信仰

人格力是指在人格影响下的一种非强制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2]作为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人格应当是优秀的,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为的楷模。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自己要有信仰。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有着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然而现实中,有些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口无遮拦,“呲必中国”,自身的政治认同素养尚不完善且将学生认知推入矛盾之中;有些政治教师全然将自己定义为一名传授教材知识、训练解题方法、提高学生成绩的文化课教师,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以至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终身所做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并且将之内化,成为自身坚定不移的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理想信念,没有坚定的政治认同,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做为人为学的表率,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把目光投向时代和社会,才能不断从实践和人民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才能为学生树立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榜样。

教育者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用自己的行动为信仰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拥有高尚人格、成为饱学之士的基础上,教育活动中应该摒弃冷酷呆板的教学面孔和毫无生气的课堂氛围,抛却索然无味的灌输说教,应散发热情,融入真情。有些老师上课就是按照书本知识点讲解,认为提几个问题互动就可以了,甚至老师掌握的案例信息还不如学生丰富,这样再让学生相信教师就很困难了。现实逼迫老师们走出课本,储备更多的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见识。比如参加教育扶贫工程,参与社会调研,既能够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生阅历,又能有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与学生联系并不是非常密切的知识。例如讲到民主决策的知识点,可以将地铁票价听证会的经过说与学生听,与会人员都有哪些人员、提出哪些方案、这些方案又存在哪些问题、最终如何确定方案、最终确定的方案能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感受我国民主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智,激发学生也想参与其中的热情,坚定政治认同,增加政治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