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之“学”
思政课教师之“学”,需从课程和教师两个层面来进行解读。
从课程层面来看,思政课教师之“学”主要是指对思政课学理性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3]综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再到“形势与政策”,每一门课程都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都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思政课本身并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通过理论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逻辑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思政课教师就只能充当“理论搬运工”的角色,生搬硬套地将理论知识从课本搬运到学生的记忆里,根本无法让学生深刻把握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在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了。思政课教师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政课本身的学理性特征,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素养,才能够在教学方法上逐步由照本宣科、念PPT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教学。
从教师层面来看,思政课教师之“学”主要是指教师本身具备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所必备的。这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的必要条件。
深厚的理论功底从何而来?首先是专业的训练。现在的思政课教师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各个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所制定的培养计划当中都包含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训练。这样的设定非常必要。这是将来的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培养计划在实际落实中,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比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基础的培养。因为在学生们看来,更高水平的技能可以帮助自己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样能让自己在找工作时具备更明显的比较优势。毕竟“找个好工作”是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读大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在这个“唯一目标”的驱动之下,学生们很难静下心来“坐在冷板凳上”,一心一意夯实理论基础。所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让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首先必须将未来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对未来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认识到理论基础的必要性,正确认识训练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提升娴熟的专业技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夯实理论基础奠定扎实的思想前提。
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开放的学习态度,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对自身而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低头学理论”,还必须“抬眼望世界”。不断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用理论去认识、解释乃至解决在现实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的良性循环。此外,思政课教师要能够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当中,用学生的思维模式来思考,真正明白学生在意什么、在乎什么、关心什么、爱好什么。这样才能走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只有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障碍、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桥梁,才能更好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才能将理论的价值最大化,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无论是专业的训练还是开放的态度,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将其价值发挥至最大化,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教师才能做到对内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对外胜任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总之,思政课教师之“学”贯穿于整个思政课教师的发展之路当中。只有正确理解“学”、不断坚持“学”,思政课教师才能够走上“道”“术”兼备的发展之路,才能让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逐步胜任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