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证

“意识形态”是法国思想家特瑞西于18世纪末期首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系统正确的观念能够促进社会进步”[7]。马克思从社会学出发,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意识形态问题,把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找到了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根源。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盖现实的联系。”[8]从根本上来说,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学说,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学说。它是一种主义、思想和理论,是一种价值诉求和价值共识,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的表现,其本质是统治阶级和执政党的价值观念体系。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9]制度是不同意识形态主张的分水岭。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制度优势日益彰显,“中国奇迹”不断创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渗透、围堵、遏制不断加剧升级,花样百出、途径多样,调整策略、变换手法,呈现立体化趋势,意识形态输出也发生新变化。西方反华势力凭借其在文化话语、网络话语及先进科学技术领域的霸权地位,打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的幌子,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大搞价值观输出、西式民主输出,强行推销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站在‘西方中心论’立场上,通过设置‘涉中议题’,以‘西方思维’观察中国,以‘西方污名化话语’裁剪中国,从‘中国威胁论’到‘国强必霸论’,从‘中国无民主论’到‘国有企业怪胎论’,从‘殖民主义论’到‘文化渗透论’,西方国家丑化、抹黑、污名中国的论调层出不穷”[10],企图以此来丑化中国、唱衰中国、污名中国、孤立中国。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1]当前,在西方敌对势力想方设法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加大策动“颜色革命”力度,各种社会思潮与不同教育思想融合、碰撞、激荡的条件下,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更应该明确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导向,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本清源的价值导向和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做好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应对新时代多元价值危机的有力举措和必然选择。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和价值共识,必须通过特定的载体和媒介才能进行传播。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落实课程方案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主流工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和育人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做好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关键,只有在尊重大中小学每一门课程的学理属性、授课目的、知识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材,借助教材这一物质载体和媒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才能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少年学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本文为江汉大学2020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招标项目“江汉大学大思政育人的实践与探索”、江汉大学2021年校级教学研究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2页。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5]《我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三位专家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http://www.cssn.cn/jyx/jyx_jyqy/_3580171_1.shtml,访问时间:2017年7月14日。

[6]刘次林:《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有力举措》,《中国教育报》2020年1月18日,第2版。

[7]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10]靳思远,秦在东:《“污名化”与“去污名化”: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话语攻击及应对》,载《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