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不完善
1.评价缺乏积极情感。情感性评价是教师“在把握正确的评价方向、标准和原则的同时注意评价语言和表情的积极情感参与,以促进双方情感的双向沟通”[2]。通过情感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内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比如就新型政党制度知识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针对积极发言的同学总是给予表扬与肯定仅占比53.1%;当学生做出合理维护国家荣誉行为时,教师总是给予表扬与肯定占比61.6%。同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可知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回答问题出错,教师常常采用批评或者置之不理的方式给予回应,回答正确时也仅仅只是习惯性地给予简单的表扬。因此,就非正式评价方面而言,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爱国主义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行为表现并未能及时给予积极情感性的评价。在正式评价方面,由于更多地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70.6%),教师只是简单地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而缺乏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缺乏教师的积极性情感投入。
2.相关情感评价不足。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爱国主义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需要广泛收集事实资料,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教师仍更多地采用传统闭卷考试方式(70.6%),而观察表格(26.4%)、个别谈话(17.5%)、写小论文(13.7%)和其他方式(26.7%)运用得较少。同时,结合教师访谈资料和课堂观察结果分析,教师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出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主要采用口头语言评价方式,而对学生在爱国主义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等课堂表现的关注不够也未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课后主要是采用考试的形式。因此,在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未能及时有效地对相关情感进行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爱国情感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情绪状态的评价。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思政课运用情感教学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