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结构:调整与增益

一、德育结构:调整与增益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2]。学界所研讨的主题有思政教育(广义上的德育)价值结构、思政教育过程结构、思政教育内容结构、人的思想品德结构等方面,静态的教育主体客体、目标内容、载体方法,作为思政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已得到学界一致认同。[3]本文就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为引入点,根据受教育对象的成长特征和核心价值导向,对德育内容的结构多元发展作一定展望,助益于德育课程完善。

高校德育的教学体系应“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法律素养教育的大纲设置基本稳定,近年来面临的条件因素影响:

1.宏观环境因素。现代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发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就业均竞争激烈,对在校生的预备就业有紧张压力,部分青年因学业焦虑情绪在社团文化、娱乐大众文化、亚文化中出入,对主流文化和国情时政泛泛关注,理想信念确立的动力不足。

2.网络技术因素。资讯便捷开放式的学习提高课业效率,同时对现实生活疏离,局限于直线任务和少数人的接触,社交沟通能力较弱,精神生活丰富度不够;或易陷入虚拟游戏或在线交流,贻误生活节奏和消耗身心健康。

3.阶段成长因素。大学青年的独立意识与自觉能动性增强,相对的自主学习能力、参赛实习演讲、公益志愿实践、同伴合作支持等有一定成功历练,个体自我发展同时,需有人生价值观哲理的深层引领,道德品质的持恒努力提升,防范不良风气或骄傲心态。

结构要素(客体需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着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动态发展,我们要客观看待其正负因素,积极应对,建设综合多层次、由复合型学科指导实践的德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协同,以优质教育消解变量中的负面效益。“十四五”期间,大学德育的角色内涵增重(主体条件),有待合理联结社会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方法论、前沿新知嵌入德育课程,推动“立德树人”长远发展。

大学德育内容包含国家观、政治理想观、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等多维知识结构,教育理论涉及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人格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经济学等人文和社科类领域,是一门综合性、普适性、发展性的教育科学。随着人的素质及现代文明程度提升,网络平台的便捷化应用,德育的教学资源内容需要厚积薄发和化繁为简,精粹化、通用化、系统化的教学呈现,以助于高校德育引领青年迈入时代主旋律。

“基础”课程目标与施教任务重,时间有限,课堂的讲授式直接教育比较适合。但如果与学生的自学重复,学理深度和视域广度不足以增益思想,对大学生群体不能单一适用。一方面,德育内容的设置,需具有吸引力和思维活力。营建智慧课堂,当学生领略道德精神的魅力、道德人格的宝贵,在宽松民主的交流中,愉悦接受教育内容时,艺术化施教完成。另一方面,同时营造宜学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友善、教学风格务实有趣,或学理营养丰富,知识含量高,或探索现实问题解决之道,直抒胸臆,多家争鸣,睿智激荡。可见,德育质量的提高,在于教育内容的厚实精彩,理论贯穿引导的透彻易辨,学科知识致用的公共效益,以及心灵美感的纯粹升华等,是教学内容的鉴赏度与思想高度循序提升的精细工程。

在间接隐性教育方面,通过校园主题、实践教学、情境氛围、人际交往的习得感受影响人格意志。道德进步,符合人性的善良诚正、指导生命圆融与精神安顿,是古人“为己之学”达到理想自我的至善之路。为加强大学生全面的道德修养,建议引入礼仪教育、审美教育,为青年厚植基本人文精神“尊重友善”“独立自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科知识艺术化呈现,指导青年“仁以为己任”,学会做人、修身立德、敬人利人、升华品格。

新的综合德育,以心智美好健康为宗旨,与青年的敏锐思想动态承接,润物细无声,帮助大学生良好地社会化和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以下将从德育内容的结构拓展方向,在增益的多元融合教育中探寻道德人格发展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