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教学生动性的育人功能

(一)以理服人:教学生动性的育人功能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先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强调教学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学的过程即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过程。[1]有学者把我们通常说的“教书育人”理解为教师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纷繁的理论为根基,本身就枯燥单一,乏善可陈,如若不加以生动的表达和趣味的转化,就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很难真正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其中的“生动”和“趣味”就是一种去简单化、直白化的间接内隐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修课教师王易说“实际上同学们愿意听理论,愿意听道理,就看你能不能说服他们”。这就要求我们以理服人,以生动的理论而非生硬的理论来说服学生,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来实现教学生动性的育人功能。以一堂自主探究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首先通过情境创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接着通过合作探究引发集体探讨和思维碰撞,激活课堂气氛,最后交流总结,升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生动性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