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

政治认同形成机制包括内在形成机制和外在形成机制。内在形成机制即要素过程机制,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的有机统一;外在形成机制是学校的教化、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引导构成的综合作用。

1.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指大学生所学到的政治知识,包括对于政治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知,是形成政治情感、外化为政治行为的基础。大学生对于政治认知越多、越细,越能够把握社会规则。大学生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通透,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能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体系,透过社会问题的现象看本质。

2.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以及对国内和国际政治关系的情感态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政治的兴趣,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那么就会使学生不想听、不愿听、学不进去进而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心理,这样也就不利于激发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此外,学生对课堂以外一些政治事件、政治关系的态度也是政治情感的一种体现,大学生正处在情感充沛的年纪,应当对他们的情感给予充分引导。

3.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大学生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政治态度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考察大学生是否具备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应当考察两点:一是是否关心社会,对一些社会事件有所感触,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二是政治情感是否健康、合理、理性,不被网络舆论、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迷惑,能够分辨是非,坚守心中正义。

4.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大学生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外化出来的表现,由于大学生刚刚达到(超过)行使政治权利的法定年龄,缺乏政治行为经验,其政治行为更多的是政治参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既包括学校组织的政治仪式、社会实践、主题活动,也包括学生自行自主的政治参与,如通过网络或通信途径,向地人大代表反馈意见,向市长信箱投递意见等;还有加入政治组织,如加入共青团,那么对于入团动机的考察,就涉及政治信仰和信念,政治信念就是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否有信念,就当下而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有信念,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否有信念等。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经历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三个发展阶段,从通俗的角度来说,就是了解、好感、认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办法加快这个过程,通过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活动,拓宽情感体验渠道,加强其对国家、民族的关注,强化对国家未来命运和建设的参与,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