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传承

(一)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传承

爱国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中华民族诞生那一刻起,就成为国家和民族永恒的主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主席强调:“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2]中华民族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共同缔造的民族共同体,在其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经历分散、冲突、聚合和重构,每一代都接受着上一代所遗传下来的爱国主义基因。

从夏朝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思想是发展的主线之一。从夏朝开始,中国开始从部落制向国家发展,由于生产力限制了人的交往范围,此时的爱国主义表现为对故土、乡土、宗国的热爱。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曾在《九歌·国殇》中写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爱国的观念开始涌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初步萌芽。[3]从秦统一六国后,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统一,拥有家国情怀的中华儿女不断涌现,以全部的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国破山河在”,此时的爱国主义表现为精忠报国的历史色彩。岳飞的“精忠报国”,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经历百余年的积贫积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任人欺凌之中。爱国情怀在苦难的现实中不断明确和重构成具有文化和政治归属的爱国意识。无数仁人志士“爱国若命”,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探索中前仆后继,“一息尚存,不忘救国”,不断推动着国家进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康有为的“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梁启超的“凡遇一他族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孙中山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世界上遭受苦难的国家看到了希望,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重新考虑着中国将走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共产党人主动探索,冲破以往爱国主义的界线,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南、理论工具,用实际行动不断传承和践行着爱国主义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状态,毛泽东曾多次强调:“要使得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里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富强的国家。”[4]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推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成为爱国主义的最本质的内涵,曾经历史上的救亡图存爱国志士们所描绘的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蓝图早已实现,现代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