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思政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建设思政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建设,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多年来,在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中,实行的是“4+1”教学模式,所谓“4”指的是4门主干思政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所谓“1”,即“形势与政策”。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思政教育需求多样化与课程程式化、思政课教师专业化与课程范式化、思政课教学具象化与部分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化的矛盾,且受课堂教学的延时性、单向性、封闭性、局限性限制,往往会陷入“乏力”困境,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适时适地延伸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迈入高速发展快车道,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号召,调整思政课程体系,打造了“4+1+X”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其中“X”,即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简称“思政选修课”)。[1]高校思政选修课作为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骨干分支,具有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和灵活多变、教育形式多种多样等特点,旨在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政选修课在培育目标上可以很好地延续思政必修课育人化人的重要使命,也拥有着自身独特的时代属性,在思政必修课扎实推进的基础上,能为思政课课程体系增添全新的要素和生机。它是对思政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延伸,为高校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平台,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沃土。尤其是特色思政选修“金课”实体的打造,更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