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精神生产更能体现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精神家园是精神生产的存在场域,是人的情感寄托、精神归宿和思想灵魂居所,集中体现着人类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具有抽象性特征。但是,人的类本质属性决定了精神家园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特征,民族精神家园则是精神家园群体性的具体呈现,它不仅是民族精神安身立命之所,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赖以维系的纽带,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身份归属的具体体现,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无关系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复兴和强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关系到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土壤和根基。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民族精神家园的土壤,是因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家园一脉相承,共同源于我们祖祖辈辈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创造的以核心价值观为主体、以人文情怀、精神信仰、审美理想等为内容的精神财富。同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其合理的精神实质跨越了时空限制,不仅完整保存了下来,而且呈现出亘古长青、生机盎然的态势。例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呈现着中华儿女革故鼎新、砥砺前行的精神状态,厚德载物的包容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以和为贵的品德涵养,护国佑民的治国理念展现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民为邦本的价值取向,重义轻利的处世之道孕育了中华民族立人之基、立国之本的公德素养等,牢固夯实着精神家园根基。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数经分离而不散、久经磨难而不倒,其重要原因是人民对传统文化筑起的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近代中国,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妄自菲薄、贬低质疑、自暴自弃或妄自尊大、自我满足、盲目陶醉等,严重动摇了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痛的灾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因此,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隔断历史、抛弃传统、否定文化,而应对传统文化在接续中创造、传承中创新,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土强基,始终紧紧扎牢华夏儿女凝魂聚气、砥砺前行、共圆中国梦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