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践教学法的提出,是应对网络社会挑战的需要

(三)虚拟实践教学法的提出,是应对网络社会挑战的需要

2020年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人,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人,较2020年3月增长3546万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较2020年3月基本持平。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0.4%,较2020年3月增长3063万人;城镇网民规模为6.5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69.6%,较2020年3月增长562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上外卖、在线教育、网约车、在线医疗等数字服务蓬勃发展,用户规模分别达4.09亿、3.81亿、3.40亿和2.7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比例分别为43.5%、40.5%、36.2%和29.4%,在满足网民需求的同时也为虚拟实践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助力。

智能手机、电脑、移动网络的普及和的广泛应用,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实施虚拟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提供了平台。同时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也对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内在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积极利用网络载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一方面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获得信息开辟了新渠道,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不稳定性、虚拟世界中思想观念与内容的复杂性、网络立法的滞后性和网络技术的欠完善性,这些都对大学生精神世界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少数大学生沉溺网络,出现行为失范,道德沦丧,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须面对新形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角度、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加强工作。虚拟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抢占网络新阵地,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载体,拓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探索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新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这必将大大增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