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学内容增添生动的色彩
教材是课程之本,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应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作出必要的整合和恰当的取舍。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原因是内容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他形容当前的高校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这就需要教育者在精制“配方”、创新“包装”和提纯“工艺”上下功夫,引导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增添生动的色彩。
第一,精制“配方”。正如每一家餐馆都有一道招牌菜,经过商家的独特配方和秘制改良而最终深受消费者喜爱,那么如何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学生心目中的“招牌课”呢?根本也在精制课程“配方”,酿造独特风味。一方面精制“配方”要治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要建设一个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那么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就要将科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充分结合,展现生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精制“配方”要治标,教师在认真备课充分领会课程精神的基础上转换教学思路,如恰当改变内容的顺序,以专题的形式对单元和章节进行整合,通过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第二,创新“包装”。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来定期更换包装,从旧包装到新包装的变化包括商标配文的微调、产品代言人的更换等,以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激发其购买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如此,不定时的创新“包装”可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激发其求知欲。比如在基础教材之外给学生量身打造专题讲义,讲义的页眉页脚可以加点生动的心灵鸡汤,文中可以配上迎合课程内容的生动图片,还可以在页边添加一些学习建议和重难点提示。枯燥理论文字向精致图文共赏的转化,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了生动的色彩,更体现了教育者对细节的关注和人性化的关怀。
第三,提纯“工艺”。提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研究方法,指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以此提高其纯度,常见的提纯方法有过滤、结晶、蒸馏、萃取、层析。提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适用,将粗糙的工艺进行打磨,使教育内容重新焕发新生。教育者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提纯,比如,用过滤的方法将一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分离开,先透彻理解一般知识点,再逐一攻破重点难点;或者用萃取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中的精华,适用于考点分析课和复习回顾课;层析的方法也可以在剖析理论观点时使用,缕析条分有助于挖掘理论深度,洞悉知识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