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育
从多年的谈话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入党前教育,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甚至不了解党的相关知识。其原因是在上大学之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关教育较少甚至没有,因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较为薄弱,他们的培训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由于基础弱,在党课上听不懂理解不深,同时也感到内容枯燥、乏味。
一是在内容上,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如讲好党史、党的基本纲领及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建设,我国政党制度。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注重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使他们成为自觉的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建设者。在形式上,杜绝照本宣科纯理论讲授,通过案例,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熟知的人和事,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现实热点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知。同时,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地区学生差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用小班,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受相关教育少、基础薄弱等问题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是通过多种实践方式“讲”好理论课。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通过思想理论政治课、校园网等媒体加大政治理论学习。比如,组织理论水平较高的党建工作者深入到新生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在走进大学之初就能感受到温暖的思想氛围,促进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鼓励他们参加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组织的各种政治活动,如党的理论知识讲座、党史知识竞赛、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党史及先进党员报告会等活动,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形式上可以尝试采用师生互动、听参加过革命的老党员座谈、党史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另外,在各类组织活动中,组织者适当地安排少数民族大学生负责某一方面的内容,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在活动中了解国情,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基层组织要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指导,积极配合,增进他们与其他学生和集体的感情,让他们体悟到组织的温暖。通过亲身的组织活动所获取的体悟,比单纯的理论宣讲更能让这些来自祖国的少数民族学生学到得到更多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