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化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学内容

“纲要”课的内容十分广博丰富,涵盖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及众多的人物、事件、会议等,为非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系统完整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增强历史认同的重要渠道。而教学课时有限,若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般讲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依据历史学科属性,尊重历史教学原则、尊重历史逻辑的前提下,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进行优化改进。

教材将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大阶段,即上、中、下三编。上编讲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遭遇,不同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及经验教训;中编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过程及历史必然;下编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带领人民推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个历史任务的。每编下设综述,主要阐明这个时期的历史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每编综述外,还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设11章,以专题形式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叙述和论证。11章内容的编写以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和“四个选择”为主题呈现出来。“四个选择”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更是与当代中国政治紧密相连的重大问题。因此,“四个选择”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懂弄通“四个选择”,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不能简单罗列历史知识,孤立陈述历史事件,而是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侧重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教学专题为例。这一专题是教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核心内容。要在结合教材前三章的基础上,明确阐述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与“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真理的一次次碰壁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去思考救国的新路,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时代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国人对“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思想新路。十月革命例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可行性,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平等对待中国的态度,激起了先进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强烈兴趣。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它鲜明的革命性和阶级性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共鸣。只有讲清楚“四个选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合理性和优越性的理解,强化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政策认同,培植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