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经典阅读”,帮助学生厘清经典作家思想萌芽、变化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更丰富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借助经典著作来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其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并且通过认真研读经典著作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的思想状况、逻辑线路,从而帮助学生从经典文本的原初语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2]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迅速推进,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显现,工人阶级在大工业发展进程中不断扩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封建专制制度而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切为无产阶级阶级世界观的诞生提供给了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青年马克思也曾是黑格尔哲学的“追随者”。但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开始接触接触到农民、贫困者的生活状况。当时莱茵省议会在讨论一项名叫《林木盗窃法》的法案。法案规定,森林里的枯枝是私有财产,在森林里捡枯枝是犯法行为,这让祖祖辈辈靠捡拾枯枝来生火做饭的农民走投无路,无法维持生计。一边是农民的生计,一边是林木所有者的个人利益,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法律应该站在哪一边?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国家和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普鲁士政府会坚持公平和正义。但现实是,在利益面前,“理性”不堪一击,《林木盗窃法》站在了林木所有者一边。马克思愤笔写下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抨击莱茵省议会的做法,揭露这些立法者以赤裸裸的私人利益作为立法的原则。正是这段在报社工作的经历,让马克思清醒地意识到,原来黑格尔的理论并不符合实际!要揭示物质利益和国家立法之间的真实关系,仅仅依靠黑格尔哲学是无能为力的。马克思开始涉足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这也成为他后来研究经济关系和转向共产主义的萌芽。此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明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揭示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特征,提出了推翻这一反动制度的战斗任务,论述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同时首次明确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论述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历史局限性和虚伪性,强调消灭私有制并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评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影响,分析和批判了它的主要范畴,指出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表现,同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强调只有消灭私有制、全面变革现存的社会关系,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由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从这时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实践中为无产阶级锻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批判的最初成果。在这部手稿中,他论述了劳动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造成劳动的异化,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工人阶级必须采取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打碎私有制的桎梏,使本阶级和整个社会获得解放。《手稿》围绕这一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观点。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结成深厚友谊,开始了密切的合作。《神圣家族》就是他们在1844年合写的第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本人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指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而不是自我意识,论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阐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强调无产阶级必须而且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述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和进步意义,阐明了唯物主义思想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联系。这部著作为全面阐述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1845年春,马克思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哲学家们过去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恩格斯认为,《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们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指出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去政权、消灭私有制、建设新社会并在斗争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任务,同时强调未来新社会的创建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这个新世界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正值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于这场规模巨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了阐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策略,指导工人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报纸停刊后,他们到革命地区活动,恩格斯还参与了起义并受到通缉。革命失败后,他们流亡英国,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后来,马克思留在伦敦开展理论研究,指导革命运动,恩格斯去曼彻斯特进入父亲合股的企业,从经济上对马克思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马克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撰写了《资本论》手稿并出版了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19世纪60年代,当沉寂多年的欧洲工人运动再次兴起的时候,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于1864年9月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是协会的灵魂,为协会起草了大量重要文件。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写出了著名的《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工人的伟大创举,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该书与几年后他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一起,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876—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可见,马克思主义著作发展与呈现的过程既是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历程,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立、发展与不断深化的过程。将“经典阅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理论的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厘清和把握基本原理的生成和展开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