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理能力

(四)心理能力

德育的目标是使人具有完整而独立的人格,不可避免,心理健康的内容也成为德育内容和目标的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就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内在的“共同语言”。笔者将卢家楣团队的生活情感:自立感、自强感、自尊感、幸福感、乐观感、珍爱感和理智情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归为德育评价指标的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关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研究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科学研究成果。当代研究生生活情感正向积极,其中自尊感(7.44)、成就感(7.10)水平最高,珍爱感(6.45)最低;男生的探究感(6.29)的表现优于女生(5.59);理科生的探究感(6.06)高于文科生(5.64)。[18]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在所有学段中达到顶峰,此时,保持自信、自尊、乐观等心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与学业、就业有关的交往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至于自杀等极端行为问题也时有发生。

情感素质解析表

研究生德育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研究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经由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具有价值引导性的信息。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内在规定的丰富性,研究生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生德育内容的广泛和多样。这些多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研究生德育丰富而立体的内容系统。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鲁洁:《教育的返璞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2期,第5页。

[2]吴迪冲:《关于研究生德育创新的若干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第27—28页。

[3]赵立莹、刘晓君:《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体系、实施路径、问责改进》,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8期,第58—63页。

[4]于涵、荣飞:《以人为本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新生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研究》,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6期,第31页。

[5]戴艳军:《谈研究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4期,第25页。

[6]朱胤:《新德育评价的质性与多元》,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2期,第17—18页。

[7]庄岩、秦尚海、于德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探索》,载《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3年第5期,第53—55页。

[8]高翠兰:《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第98—99页。

[9]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第3页。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5日《人民日报》第2版。

[1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第8页。

[12]陈大勇、刘清才、冯佳文:《党对高校研究生信仰吸引力的实证研究》,载《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第20—23页。

[13]卢家楣:《中国当代研究生的情感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载《心理学报》2018年第5期,第528—538页。

[14]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23期,第1—5页。

[15]郭昱辰、丁亚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载《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第25期,第1128—1132页。

[16]卢家楣:《中国当代研究生的情感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载《心理学报》2018年第5期,第528—538页。

[17]卢家楣:《中国当代研究生的情感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载《心理学报》2018年第5期,第528—538页。

[18]卢家楣:《中国当代研究生的情感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载《心理学报》2018年第5期,第528—5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