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之“术”

二、思政课教师之“术”

思政课教师之“术”,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好的必备技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中指出,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好,就必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就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地将所教授内容传达给学生,实现“入耳、入脑、入心”,体现出“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就是对思政课教师之“术”的具体要求。“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指政治引导虽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但是不能单一化为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指思政课在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过程当中,不能简单地进行价值观说教,而是要用科学的知识作支撑,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来加强价值观教育。“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指思政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指思政课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给学生讲明白、讲透彻,更要高度重视自身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指思政课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既要坚持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应用、教学管理等共性方面的统一性要求,还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指思政课在坚持思政教师主导性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掘学生思想成长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指在将理论传达到学生的过程中,在必要的灌输的基础之上,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指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当中,既要旗帜鲜明地办好思政课,也要发掘其他课程当中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资源,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将八个“相统一”看成是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基本面,将之当作自身的必备技能,并在此基础之上,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打造出既符合统一的规定与要求,又能够凸显自身个人特色的思政金课。同时,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道”“术”兼备。有“道”无“术”,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会逐步丧失自己的阵地;有“术”无“道”,则可能将自己甚至学生引导到错误的方向甚至是危险的境地。“道”“术”兼备是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当中的“底线”,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师通往“道”“术”兼备的道路,必然从“学”起步,并由“学”贯穿整条道路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