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引导青少年进行知识学习、塑造和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的引领和指南,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教材作为一种关系国家事权的特殊文化产品,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大作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学校教育的思想理念都集中反映在所实施的课程教材中。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实施什么课程,使用什么教材,直接关系下一代学什么、信什么、干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赓续发展和生死存亡。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编纂和使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对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始终倾注着巨大的关切,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大政方针和管理举措,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的特殊地位日益彰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提出“教科书对国计民生影响特别巨大,要有国家来办”[2]。1953年5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明确强调:“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点,必须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3]1977年国家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此同时重新启动编写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材。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大会上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4]在党和国家对大中小学教材的高度重视下,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正式成立,21世纪初期,《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及教材三级管理体制相继颁布和实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国家事权也在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历史进程中逐渐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5]2017年7月4日,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统筹指导全国教材工作的组织机构。2019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对我国教育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出统筹规划,对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提高大中小学课程教材质量,加快实现教材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中强调:“要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促使知识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理论、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使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学校实现德育一体化,提高教材的育人功能。”[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是切实加强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能够确保党的领导、党的主张及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在课程教材中,对牢牢把握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把好育人育才的重要关口,进一步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战略地位,加强党对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全面领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