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实施方面

(二)教学方法实施方面

1.教师语言运用不当。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主要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个部分。调查问卷显示教师在讲解“中国梦”时,就有声语言风格而言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生动有趣(73.3%)、抑扬顿挫(65.1%),相较之前高中思政课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了一定改善。同时,教师讲解“中国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声语言,占比82.9%,而手势、眼神、表情分别占比34.6%、40.1%、41.1%,说明教师对无声语言的运用不够充分。同时分析课堂观察结果可知,教师在思政课堂上仅以平铺直叙的口吻进行,有声语言有时较为贫乏、单调、苍白,同时有的教师一整节课都保持某一种或者几种教姿、教态站在讲台上。因此,不管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都缺乏一定的情感性,属于教师语言运用不当。

2.教学情境流于形式。教学情境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社会情境,另一种则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虚拟情境,如问题性情境、活动性情境、故事性情境等。调查显示,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情境营造流于形式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贴合教学需求。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营造虚拟教学情境情况较好。频繁使用的教师占比86.3%,其中播放较多的是爱国视频(81.8%)、爱国图片(71.6%)、文本文字(68.8%),但模拟活动组织的较少,愿意组织活动的教师仅占27.7%。

3.课堂环境管理缺失。课堂环境是影响课堂生活的外部条件总和,既包括师生在课堂中组织各种活动的客观环境、班级规模、座位布局和编排等课堂物理环境,又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着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形成的精神环境即课堂心理环境。其中,课堂心理环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课堂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是达成课堂管理效率以及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通过进入课堂观察可知,教师在运用情感教学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并且即使组织学生交流也往往是简单地安排前后位置相邻的学生展开,并没有精心合理地进行分组和座位的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