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各类专业课程占据大学生所有课程的大半,因此,所有课堂都应当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方能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第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首先要做好教育教学的统筹安排。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各专业课程的特点,整合各方资源,设计培养方案、组织教学纪律、制定奖惩措施等,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为设计理念;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育人模式为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尤其要注意从课程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各学院专业课教师可以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各门专业课内容进行梳理,选取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忌简单生硬地把课程思政理解为“课程”加“思政”,这割裂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仅将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地嫁接到专业课程中,就犯了形而上的错误,不仅无法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反而会因教学内容的生硬拼凑适得其反;在教学中使联合备课制度常态化,准确把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融入是盐溶于水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进行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否则就会出现生搬硬套的局面。同时,面对学生群体的发展变化,教师要不断体察学情,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学习需求状况,适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四,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还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来检验。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时,不仅要注重其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注意其思想认识与价值认同的提升,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评价反馈来了解课程思政实施的实际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与增长点,也是高校形成合力育人的具体举措。高校应开阔视野,跳出传统思政课程思维定式,树立开放理念和博大胸怀,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建设课程思政,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彰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效应,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
[2]柴葳:《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载《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