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政治导向

一、突出政治导向

“纲要”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明确的政治导向是“纲要”课的首要特点。而“纲要”课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政治性不鲜明。“纲要”课教学是以史学知识为基础,以历史教育的形式呈现,导致课堂教学容易过于偏重历史知识讲授、罗列文献,以历史专业授课方式叙述事件,忽视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政治性与学理性不统一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弱化思政课的政治性,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在“纲要”课教学中要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政治性放在首要位置,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使大学生在了解国史、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以及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四个选择”),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重视正确的思想引导。“纲要”课与大学历史专业课不同,后者注重学术训练和历史思辨以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纲要”课具有历史与政治、历史与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性。教学中,要体现学术性,但不是简单罗列学术观点,是以学术语言讲政治。如在阐释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学界有综合因素说、外因说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在纷繁复杂的学术观点中进行正确的分析,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复杂性,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挫折。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准确解读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结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鸦片贸易史》等文章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论断,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为什么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融入教学,强化价值引领,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强调政治导向,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是“纲要”课教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要求。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微博、微信、快手、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恶意解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肆意抹黑和丑化革命英雄和领袖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大搞翻案文章,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夸大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极端错误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误导民众,在当代大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要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教师要注意收集和运用综合性的历史资料和典型性的历史资料,包括党内外、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以及外国人、国内中间人士乃至敌人方面的有助于说明问题的评论,帮助大学生划清历史上重大是非的界限。这些有相当说服力的资料和观点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历史真相,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