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基础”课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基础”课实践教学必须遵循双向主体性原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培养与提升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政课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要使实践教学活动高效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双主体”关系。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及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励,而学生的主体性则表现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形成相应的实践成果,提升其教学参与度。因此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的主体性设计。

第二,“基础”课实践教学应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把握实效性原则。实践活动的主题要突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类专业的文化资源,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找准切入点,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助力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专题化、模块化设计,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贴合大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教学的系统性、实效性、吸引力。

第三,“基础”课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新技术与工具,坚持将传统模式与新媒体、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原则。新媒体为“基础”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它既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也符合“00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积极把握新媒体与实践教学的契合点,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运用新媒体技术、工具,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