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与功能

一、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与功能

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主体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和本质要求。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思政课具备着不同于一般教学课程的特殊性质,其作用不可替代。

思政课最基本的功能仍是传授知识。即通过不同的教学资源,将教材内容与逻辑体系以一定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们,从而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课程深度融合,使得更多的画面、形象成为感知信息的新元素,抽象的理论得以可视化,也就更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们科学、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

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所强调的那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引导情感、培育人格。在当下话语多元、价值多变的社会,思政课的意义并不止于讲透知识、学透理论,更在于引领思想、凝聚共识,培养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承担起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因此,区别于一般教学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思政课还要达成情感、价值维度的教学目标。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然而,当下的混合式教学在推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线上教学所隐含的意识形态、课程同质化以及流于形式等风险[2],难以实质契合高校思政课的国家性质和其所欲发挥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