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时代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为民之重要,始终把为民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此走上了引领全党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壮阔征程。2014年2月,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5]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得到完美的诠释,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内核,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6]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既反映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情厚谊。
不负人民,在殷切期盼中载誉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也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民生诉求,始终把贫困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脱贫成效和脱贫质量的重要尺度。另一方面,调动广大贫困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赋予他们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业生产培训班,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开通就业创业绿色通道,扩宽困难群众脱贫道路;设置扶贫岗位,实现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负人民的期盼,同进于大道,共臻于大同,才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