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方式下如何进行高校思政课创新
马克思生活哲学理论认为,在社会生产的每个时代,都有“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实践不仅是人类满足自身物质生活需求的生产方式,还是表现人的类本质力量的生活方式。因此,人类生产不会因为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而停止。人类不断发展和解放自身的需求是生产和生活的永恒动力。
首先,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具有“隐性需求”。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隐性需求”可通过生活实践向“显性需求”的转化,由此找到现代生活方式下进行高校思政课创新的理论依据,得出论证现代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政课创新研究的理论合法性。其次,思政课教学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辩证统一。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具有的政治宣传性、价值导向性等特征,对学界中高校思课“生活化”“回归生活世界”等说法的哲学基础进行辨析,廓清思政课教学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消解现代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政课创新研究的理论模糊性。最后,“术”和“道”为其提供两种创新途径。现代生活方式下思政课的创新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从“术”的层面丰富教学方法和扩展传播途径,二是从“道”的层面通过思政课本身的知识性、系统性,从学理上让学生认同从而信服。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不是“迎合”学生,而是“引领”学生,得出论证现代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政课创新研究的理论可行性。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载《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9页。
[2]邓若玉、邓淑华:《浅析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9期,第149页。
[3]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载《高教探索》2010年第5期,第111页。
[4]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第28页。
[5]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载《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第120页。
[6]彦旭彪、孔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向》,载《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77期,第88页。
[7]管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视角的公民生态意识培养》,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