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总体向好,但特定时期绝大部分大学生将时间分配在网络信息浏览之中,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心理问题。而谣言的传播更加使得部分群众降低了判断能力,大学生作为网络受众数量庞大的群体,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责任意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1.沉迷虚拟网络,忽视接触现实社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以一种超出以往的时间脱离了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唯一获取信息的渠道便是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更倾向于沉迷网络虚拟现实,忽视与社会的现实接触的问题。现实性是人的本质特征,这其中“现实性”又包括“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性是作为“现实中的人”的总特征,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和生存方式。社会性是作为“现实中的人”的本质属性,人类生活总是离不开与周围人和事物产生相应的联系。历史性是作为“现实的人”的重要特征,历史是由人类推动发展的,“现实的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与变革的主体。这三种特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的基本内涵,而社会是体现这三种特性的主要载体。大学生群体过分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忽视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交流是违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规律的。
2.自我责任意识降低。自我责任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对自我负责的意识,时时刻刻谨言慎行,具有强烈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在网络舆情冲击下,大学生们容易过分依赖网络,对自己的言行缺乏自制力,同时也降低了对网络的判断能力以及防范意识。一是随意制造谣言。一些大学生网络自我责任意识不强,肆意释放情绪,造成不好的影响。如2020年1月在中国陕西省铜川市有一名大一女学生,在网络发布当地疫情的谣言,造成了社会恐慌。后证实为虚假谣言,该名大学生也被处以相应处罚。二是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降低,轻信网络谣言。有人出于不同目的,蹭热点,发布一些没经科学认证,似是而非的言论。少数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相信了这些谣言,甚至把谣言传播出去,造成恶劣的影响。三是沉溺于网络娱乐,影响正常学习。由于疫情影响,大学生进行网络娱乐的时间过长,相对应的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在所进行的网络项目中,以“刷微博”“网上聊天”“观看娱乐影视”等所耗费时间最多。在进行网上教学时,出现了不认真听课、虚假听课、学习时间过少等问题,学习效率远远低于课堂教学。
3.部分大学生他人责任意识降低。一是滥用言论自由,损害他人权益。在信息高速更新和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言论自由也在不断地发展。由于在现代社会,发表言论是高度自由的,但是付出的成本却是很小。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刚刚从“少年时代”步入“青年时代”,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在控制情绪和言行举止方面还有不足之处,缺乏高度的责任意识。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是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来使自己的心情达到平复状态。例如,近年来兴起的“王者荣耀”游戏深受广大大学生群体欢迎,一方面是由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则是游戏的大厅交流平台可以发布游戏使用者的言论,但是限制不当言论的机制却很少,“王者荣耀”的交流平台也变相地成为大学生以及其他年龄段使用者发泄情绪的平台。
二是价值观发生偏移,失去道德规范的约束。网络由于其开放性、自由性、普遍性、快速性、便利性、资源共享性、实时交互性和超越时空的特性,使得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如海潮般信息的冲刷。全球不同国家的信仰、文化、生活方式都在不停地产生融合,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会获得一部分网络受众的支持或者否定,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共享和交流中进行着量变和质变的转化。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约束,那么产生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如果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就容易脱离现实道德的约束,做出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