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反馈充满生动的气息

(四)让教学反馈充满生动的气息

教学反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状况,相应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教师教学成果的最优化。教学反馈不能模式化和形式化,而应融入教学环节,把好课堂关、构筑同心圆、搭建师生桥,让教学反馈充满生动的气息。

第一,把好课堂关。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把控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有效的教学反馈“尽收眼底,记在心里”,比如通过表情反馈法,问题反馈法和练习反馈法等。把好课堂关,是进行教学反馈最常用的一步,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是可以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初步判断其是否真正听懂和理解所学内容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对性的提问和适当的练习,可以达到更好的反馈效果。

第二,构筑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馈中也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筑线上线下“同心圆”。在线上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进行反馈沟通,比如“别笑,我是思政课”这一受到学生喜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定期发布相关推送,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学生产生有效联结和反馈,便于拓展学生理论视野,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在线下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反馈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学习内容和针对性调整学习计划,实现与学生的教学相长。

第三,搭建师生桥。教学反馈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将心比心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畅所欲言,有效沟通,达到反馈预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名师王易就谈到要亲其师,而闻其道,倡导师生之间的情理互动、心心相印。比如她教过的学生每个人都会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学习手册,学生用笔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课堂感悟、人生困惑以及各种所见所感,而老师会在每篇作业后及时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和评论,通过这种具有亲和力的反馈方式建立起双方的心理互悦机制。[4]这种形式贴近学生需要,抚慰学生心灵,摆脱刻板的交流模式,使教学反馈更具生动性。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注释】

[1]刘利平、刘春平:《论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实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年第7期。

[2]王凤志:《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学理性探究》,《探索》2013年第5期。

[3]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4]王易:《深耕·创新·投入》,《光明日报》2017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