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前准备方面

(一)教师课前准备方面

1.师生交流不够充分。通过教师访谈资料来看,目前思政课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爱国情感需求,同时意识到与学生进行爱国情感交流非常有必要。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教师课前和学生关于相关内容的交流并不充分。比如,从学生与教师针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交流的情况来看,交流较多的师生仅占46.6%。虽然一方面体现出学生缺少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与了解,缺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但结合调查问卷中师生课后交流时教师情绪分析可知,与学生课后交流过程中有20.1%的教师情绪严肃,严肃的情绪虽可以体现出教师对所谈论的事件的重视,但也可能由于过于严肃导致学生丧失与教师交谈的勇气与信心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导致对学生的爱国知识、爱国情感等方面发展水平不够了解、学习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因而,会对后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均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效性降低。

2.教学内容情感性处理不足。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是如何将固定不变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组织、设计。通过对访谈资料分析可知,教师大都会采用分析对比、视频讲解等方式对爱国主义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但验证教师的处理是否充分有效,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课堂观察分析可知,学生的情感并没有被有效激发,比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讲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时更愿意将中西方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的教师仅占44.9%。同时在教师讲解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后,虽然大多数学生(占83.2%)能够认识到现行政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通过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身优势的学生数量骤降至68.8%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对于相关爱国知识理解不够充分。同时结合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学生仅占58.6%,以后要更加努力读书,报效祖国的学生占62.5%分析可知,学生的爱国情感未得到应有发展、付诸爱国实践的动力也并未被有效激发。因此,从学生学习的效果可反推出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情感性处理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