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之“道”
思政课教师之“道”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最基本的根基,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坚守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并指出,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里提出的“六要”要求,就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之“道”的具体内容:“政治要强”,是指思政课教师必须自己首先要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将之传达给学生,使之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情怀要深”,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从而让思政课变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思维要新”,是指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学生的头脑。“视野要广”,是指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自律要严”,是指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人格要正”,是指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来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使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的定位也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不论是“喻德”还是“传道”,立德树人始终都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言传身教始终都是教师的根本职业准则。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将立德树人当成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最终价值归宿,将言传身教作为自己站在三尺讲台的基本职业底线。这就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坚守的“道”。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思政课教师之“道”更加具体的内容,那就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只有自己“道”正,才能保证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道”正,才能保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