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活哲学理论依据
2025年09月10日
(三)马克思生活哲学理论依据
马克思生活哲学包括对生活内涵及存在本质的揭示、对资本生活异化的批判以及对自由全面生活的追求。马克思以“实践”来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本质,体现了生活的现实性、能动性、历史性和社会性。马克思直接对“生活”进行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文本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一方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打破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了原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抽象化、实用性的技术原则渗透到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涌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失衡、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无不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人民生活方式不断变革的当代中国,亟待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之相适应。思政课理论化、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的教学实践困境引起了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然而,对于高校思政课为何要联系大学生生活以及如何联系生活,大多数学者仅从教育方法及教学手段层面进行分析,从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视角进行研究,而从哲学层面、社会生活需求方面、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对现代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的探索相对缺乏,对这一问题值得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