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课堂的构建

(二)线下课堂的构建

线下的实体课堂是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固定逻辑结构和深刻理论的知识体系,真正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只依靠线上课堂远远不够,必须有实体化、长效性、面对面可交流的学习平台。同时,大学生面对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如何正确看待和分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至关重要。这些都必须借助于线下实体课堂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授课、交流和讨论。

线下课堂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等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专题授课、主题讨论、研学等。

1.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和课程内容设置课堂讨论主题。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于满怀激情和探索欲望的年龄,很容易对同龄人的经历产生兴趣,由此可以设置“我在历史中会如何选择”的讨论主题。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历史阶段中重点关注当时的青年,如公车上书的各省举子、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学生、五四运动中的大学生、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学生等。也可以选择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公车上书时期的梁启超、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天华、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五四运动前后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教师提前在线上课程平台布置讨论主题“我在历史中会如何选择”,并推送相关资料如纪录片、相关学术文章等,并提醒学生相关的注意事项。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线下实体课堂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并进行总结。学生在查阅资料、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换,领会到国家的命运曾经掌握在与自己年纪相仿的一代人手中,从而领会到自身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承担的责任。

课堂讨论的主题还可以根据章节的具体内容进行设置。例如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可就“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辩证地分析问题,认清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真相,认清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努力奋斗的结果,而绝不是殖民者的恩赐,从而有力驳斥“侵华有功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扩展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判断力,又增强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各地方的历史资源设置相关研学主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侧重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课程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很遥远的距离感,而且该课程内容与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有一定重合,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使学生难以对该课程有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线下教学中可适当引进地方历史资源,从空间上拉近历史事件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历史资源包括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纪念馆等。例如首义之城的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汉较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中张之洞督鄂期间较早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在1911年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共五大、八七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是在武汉召开。因此武汉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如江汉关博物馆、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八七会议纪念馆、詹天佑旧居、宋庆龄旧居、陈潭秋纪念馆等。这些地方历史资源都是中国近现代史鲜活生动的载体。地方历史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结合。例如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切入点,学生在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阅读相关史料后,引导学生探讨武汉为什么能够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此外,还可以与线上教学视频的知识点相联系,在线下课堂开展演讲、互动、讨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