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志士的忧患意识

三、古代文人志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贯穿于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之中。《诗经·小雅·小旻》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此,人们要“持盈履满,君子犹兢兢焉”,提醒人们在最得意、最成功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小心。

从《诗经》中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体会到居安思危、勤勉谨慎的思想。而《离骚》的作者屈原则以其浪漫的情怀、驰骋的想象,书写出一曲充满忧愤的历史长歌。屈原和他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心系家国兴亡的典型代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有“诗圣”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写下了“三吏”“三别”等不朽诗篇,他感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曾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痛彻肺腑,也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极富美感的文学语言倡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对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高远呼应,至今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元代诗人张养浩在陕西潼关看到自然景色,联想到历代政权的兴衰,痛感人民的疾苦,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里面写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关爱之情。

“进亦忧,退亦忧。”中国古代文学中弥漫的忧患意识,从根本上说是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文化传统所致。这种文化传统使仁人志士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