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线上学习主体性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政课线上学习主体性的内涵

“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与否,主体性发展程度如何,取决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程度。”[1]人是实践的主体,如果说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实践中被提出、被重视的,那么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自觉、自我发展则是个体心理世界、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只有认识到学生的学生自我,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主体性。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我以对自身及有关的事件的解释构建起自己的心理世界,自我以对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的制约构建起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每个人都以自我构建的方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主体性”的提法则意味着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实践探索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学者指出学生学习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对象性教学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学者认为学生学习主体性是指学生相对于教师、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教学因素所突显出的中心地位。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我认识具有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主体性的哲学内涵是指作为活动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体现的根本特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认识对自身行为的调节作用显示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自我总是相对他人而存在,离开了与他人的交往、离开了人际关系,自我无法对象化,自我也就不复存在,自我对象化意识是自我主体作用的核心成分和主要表征。以此审视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体性,是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从自我内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到学习的选择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