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中线下教学的课堂形式
因为学生已经在线上教学中有了充分的学习准备和思想准备,一些基础性问题已经在线上学习中找到了答案,在线下教学课堂中,留给教师的更多是“疑难杂症”,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为宜?混合式教学中线下教学的课堂形式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名师辅导讲座的形式,学生个体或分组报告的形式,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以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
第一,名师辅导讲座形式。请在相关领域比较有研究的名师开设一些专题性的课堂,时间一般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感兴趣的同学报名参加,教师讲完后通常还会留有十几分钟的时间请学生来提问,进行一些互动。从效果来说,名师辅导讲座专题突出,剖析更为深入,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名师大家学识渊博,语言引人入胜,学术气氛浓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名师辅导讲座操作起来程序有些复杂,需要得到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
第二,学生个体或分组报告的形式,通常也称为线下小班讨论。教师一般提前在讨论区公布一个讨论的主题,请同学们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围绕相关的重点、难点、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热点以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感兴趣的同学在讨论区跟帖报名,根据同学报名的情况,分成一个个小班或者小组,其中有一个主题发言,也就是在这个小班或者小组中的讨论中做15分钟左右的主题发言。一般每次都安排一个到两个组的主题发言的同学,根据主题发言,或者说根据学生自己的相关关注点,或者根据同学们的探究学习展开讨论。
第三,以学生自由讨论为主体的形式,实际上属于朋辈学习。从学生的成长或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纽曼也说过,把一些年轻人聚在校园里面,其实这就是大学的核心和本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熟悉的形式就是跟着老师学,相对来说,他是被动接受。而以学生自由讨论为主体的形式,实际上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个体,给学生一个真正参与自我学习的环境。围绕任务需求,同伴之间互相切磋,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别人怎么做,别人也在看他怎么做,通过朋辈学习实现共同成长。当然,采用完全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学生可能不太容易把握住这门课的重点和难点,可能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主体的形式是最常见的形态,就是由教师参与、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种形态下教师是作为裁判员和教练员的身份出现的。比如,如果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说不够全面,教师可以及时总结。当然,教师也仅仅是一个组织的作用,要把课堂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给学生面对全班同学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如果学生们在课堂上出现了激烈的思辨交锋,老师需要在关键点上进行引导。
不管是哪种课堂形式,教师的作用都在于引导。引导什么?如何引导?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引导?这些是问题的重点。
第一,教师的引导在于思维方式的引导。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直接决定着人们的言行。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在人生态度这个内容上有一个要点是得失观,如何引导呢?学生讨论之后,我这样来引导:(1)请学生拟定一份清单,列出自己生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2)提出问题:你如何解读这些事件?你的解读正确吗?会不会有些时候,你从未发现“正确的”解读是什么?(3)自问:你曾经如何无谓地让自己闷闷不乐,并且采取负面解读?最后是怎么跳出来的?(4)另外拟一份清单,列出所认知的生活实际状况,包括感情、友谊、事业、健康、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问自己这些所谓的“实际状况”,有哪些部分是事实?有哪些是你杞人忧天?这时候,教师的及时引导和自身示范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引导,不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也容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所欠缺的要素及缘由。
第二,教师的引导在于论争、讨论或辩论方向的引导。讲求互动,应该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而非单纯的知识性问答。比如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讲授中给学生的一个讨论题是: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胸怀大志”与“脚踏实地”关系的理解。材料给的是一段名人对话,说:“清华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国之重器,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仅仅去谋求一个职业,否则和某某技校有什么区别呢?”技校校长说:“咱们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学厨师就把菜做好,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如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讨论题,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在于以问题探究为目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思考“胸怀大志”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引导难度很大,教师必须灵活机动地掌控和驾驭课堂,要避免主题的偏离、情绪的过激、观点的偏颇,适时调节课堂气氛,力争将学生的观点集中在探讨的主题上,并不断地引向深入。
再次,教师的引导在于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的引导。互动还应该体现在教师理应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传递、价值观念的多样并存,作为价值方向的引导者,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并且努力成为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传递者,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判断,从而导向主流价值观念。还是以人生态度为例。南京某名牌大学热能博士周末乞讨维持生活的案例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热能博士沿街乞讨?你认为当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应怎样把握人生?李叔同,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教师、编辑,最后也出家,被称为弘一法师,与热能博士相比照,是不是也属于消极的人生态度?柳智宇,被称为数学天才,曾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成功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最后却选择在北京龙泉寺成为修行居士,是不是也属于消极的人生态度?由于这个案例开放性较强,学生在讨论时非常积极踊跃。老师总结时得出主流价值追求的方向: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