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研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其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

(一)学思研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其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

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方式,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和要求。一要重点读懂弄通八项基本内容,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3]二要重点读懂弄通“三期”叠加下如何加快构建我国生态文明体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如何加快构建五个方面的生态文明体系,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4]三要持续研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它们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如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发出“五个追求”的行动倡议;同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又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他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同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不仅分享了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并提出了四项建议;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