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鲜活生动的实例阐述思政课

二、用鲜活生动的实例阐述思政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形容思政课的实践性是贴切的,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在实践。没有来自于实践的鲜活事例,思政课就是空洞的说教,对学生产生不了吸引力,特别是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学生可以在手机上随意点击,就可以看到很多新奇的东西,对思政课就更是提不起兴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是亟待我们认真思考和解答的课题。某大学系主任向校长建议,为了提高课堂抬头率,应该没收学生的手机,但校长没有采纳。如果强行没收学生手机,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事与愿违。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手机,也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思政课本身,在于教师如何讲授思政课,在于思政课整个体系的实践性体现得是否充分。在实践性上做文章,围绕思政课的知识点,精心设置来自生活的鲜活事例,作独具匠心的讲解,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把学生的视野从手机收回到课堂,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做法。

结合社会生活的实践,用生动的事例来阐释身边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素养。培养这种能力素养并不容易,比起单纯的书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会更加困难。但即使如此,思政课教师也必须坚决地做下去,而且要做好,因为这方面如果做不好,就讲不好思政课,就会被学生“淘汰”掉。讲好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教师应该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心中时刻装着思政课的重要知识点,一堂课下来反思一下,哪些知识点讲清楚了,哪些还没有交代明白,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以后补充的,知识点之间如何形成有机衔接,怎样在生活中寻找到课堂知识的支撑,这些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反复琢磨和思考。二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人和事,提炼生活的素材,恰当地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可以说,思政课教师的备课不是在书斋中清谈的,而是寓于生活之中,现实生活与思政课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比如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的原则,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述两个方面下功夫,把握好知识点和关注点的有机衔接,不能生拉硬拽,搞拉郎配。生活处处皆学问,你不理睬生活,生活就不会理睬你。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功,就是练好发现生活的“眼力”,在生活中提炼启迪人生和智慧的教案实例。

讲故事也不能是教师的“独角戏”,更应该是师生的“大合唱”。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人生。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自己讲故事和教师讲故事相比,前者的教化作用更重要、更直接。教师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引导和发挥好学生自己讲故事的积极性。比如,设置一个讨论题,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观察社会发展进步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讲身边的变化,讲身边的故事,让学生在讲故事中感受国家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达到了思政课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思政课就会被激活,实效性大为提高。教师的一双眼睛和学生的的无数双眼睛相比,其视域是远不能及的,无数双眼睛,独特的视角,就是思政课取之不尽的信息源,对于改进思政课教学帮助极大。这同样需要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这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绝非易事。比如,在讨论题的设置、讨论课的组织、对问题的引导、对讨论内容的提升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布局,巧妙构思,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