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教学课堂的操作分享

二、线下教学课堂的操作分享

线下教学课堂注重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需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怎么实现?有几点建议:

第一,借助助教或者组长。线下课堂首先要分班或者分组,综合考虑,如果有条件分班的分班,没有条件的分组。每班或者每组配备一个助教或者组长,有条件的,助教或者组长由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担任;没有条件的,助教或者组长由本班优秀生担任,必须提升助教或者组长对讨论课堂掌控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探索一种形式,叫作助教集体科目,就是在课堂讨论之前,把助教或组长都召集在一起,由其中某一位提前做一个准备,做专题报告,对关键性的几个问题做一个梳理。在他向大家报告的过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在点评的过程中,负责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对这个问题的了解程度加深了之后,他掌控这个课堂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一旦遇到有同学冷场的情况,他可能就会适时地根据情况抛出一些新的话题,当然是与讨论主题有关的一些新的话题或者一些新的角度去刺激现场的同学,同学们自然会做出一些回应。许多高校课堂的实践证明,这措施总体还是有效的。

第二,种植问题。课堂的主角往往是优秀学生,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遗忘的。赛泽在《贺瑞斯的妥协》一书中塑造了“梅丽莎”的形象,就是缩在不被教师和同学关注的角落里,从不参与课堂活动,神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学生。赛泽点出了产生的原因:一是缺乏兴趣,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和课堂活动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二是不愿参与,他们既没有感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同时也有些自卑,不愿意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丢脸。如何才能减少课堂上的这种现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叫作种植问题。怎么种植?首先要培土,教师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对这个群体进行密集性地关注,让他们与教师建立起信任感。然后松土,在活动中渗透课堂参与的意义,并真诚邀请他们参与。再开始植入,在课前1至2周内给学生一张问题清单,询问学生对哪个问题有兴趣,以便为他们预留这个问题,如果需要也可以进行辅导,并在他们参与课堂后给予反馈和鼓励。通过种植问题,可以让这类学生有勇气开口回答问题,慢慢地,他们就可以摆脱种植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了。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讨论的对象和讨论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六顶思考帽”。博诺发明的“六顶思考帽”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六顶思考帽有白、绿、黄、黑、红、蓝六种颜色,白色代表中立、客观,戴上白色思考帽,人们思考客观的事实和数据;绿色代表创意、巧思,戴上绿色思考帽,人们需要尽可能的想象和创造;黄色代表积极、正面,戴上黄色思考帽,人们从正面考虑问题;黑色代表谨慎、负面,戴上黑色思考帽,人们可以提出否定和怀疑的意见;红色代表直觉、情感,戴上红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直觉;蓝色代表冷静、归纳,戴上蓝色思考帽,人们可以理性地思考,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作出结论。实际上六顶思考帽就代表了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思考方式既要有客观的证据,也要有经验和直觉的参与,既要有想象的开放过程,也要有总结的聚拢过程,既要考虑它的好处,也要考虑它的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偏好分配学生需要承担的白、绿、黄、黑、红、蓝六种颜色的角色,线下教学课堂讨论时,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任务轮流来回答这些问题,不能由某一个人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包了,客观上避免了“梅丽莎”效应。当然,确实有不太乐意表达的学生,也有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改变方式,比如说可以让他以书写的形式去完成,可以单独找一个相对容易点的题目请他思考,请他展示,展示好了之后,他就有信心逐步地进入讨论的角色。

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教学课堂如果真正有效,我相信就一定能实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所描述的情境: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